‹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 | 浏览: 1151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2011-05-05 
帖子
69 
楼主
发表于 2014-6-20 18:10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若爸爸缺位,妈妈请一定做到这4点(写给单亲及“假性单亲”妈妈们)
) E6 |8 Q) _  X. |, m( t
昨天的爸爸缺位文章发出后,很多妈妈问:
& t1 j  Q) Z9 g( E' o. P" \2 L
我家就是这种情况,一时间让老公参与进来基本不可能。我到底有没有办法去给孩子弥补。这样子,即使爸爸不在也没关系?
7 d- W. c) e* T2 |
还有一些对孩子爸爸有明显的怨言。她们认为自己很坚强,做一做女超人,其实根本没有爸爸什么事儿。

, t! ~8 u4 k- y5 V/ ?) r6 h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会有很多无奈和心疼。有时候,为了生计迫于无奈,爸爸们不得不长期在外。或者是爸爸们因为各种主观原因没有参与到育儿中。最后的育儿责任包括各种担忧都落在了妈妈身上。

' I' v! n! J% A  H+ }" s- _
我理解其中的辛苦。但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妈妈们上面的那些想法我建议都消除掉。要知道,妈妈就是妈妈,爸爸就是爸爸。这是我们的家庭早已经运转了几千年的自然分工。它就像我们体内的基因一样,不能否认。

$ H# ?9 ^" ~2 g* G, L# s
如果爸爸在育儿中经常缺位,那么请妈妈们一定要注意以下4点:

+ U4 V! M* |2 w2 O5 L
NO.1爸爸不在家,妈妈请减少对爸爸的抱怨和否定

6 Z' W$ o) J6 t, T( y4 a
我们先看这个四格漫画:

QQ图片20140620110316.jpg


" s; |+ s( z2 g3 F* N8 @0 H* j
. U: G3 y  F" k1 u
上面两格漫画里其实反映的是一个不太好的状态:孩子在玩的时候,妈妈在干活,然后一边还在唠叨说,“你看你爸爸什么都不管你”,特别愤怒的样子。等到爸爸回来的时候,小孩子的表现就是“我也不理爸爸”。
; K" w* |# z' r2 c- @
下面两格的状态就比较好:即使爸爸不在家,妈妈也会跟孩子说,“其实爸爸是很辛苦的,他还是很爱你的,只是他因为工作的缘故,不能长时间陪你”,等到爸爸回来的时候,小孩子就明显表现出来很欢迎爸爸的状态。
+ g+ `$ E5 _0 C. Z  B. w" F
爸爸总不在家时,妈妈首先要注意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不在孩子面前说,爸爸的坏话,也就是你的不满意,或者你的牢骚。说多了,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有一种感觉,“这个人我不喜欢”。因为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妈妈,妈妈说什么,孩子就会本能地认同。
% |  J9 I) }% }# o* g
有这样一个案例:

( \  W! M  Y  p5 D
爸爸做销售,长期在别的城市跑,妈妈带着孩子在家里,常常会忍不住唠叨,比如说:你看你爸爸不要我们了/你爸爸就知道在外面干活。再或者就是总在孩子面前情绪过于低落,用另外一种方式告诉孩子:虽然你爸爸给我们钱,可是我也不高兴,他惹得我不开心……

: a$ Z: ]! m$ ^$ \
这种情境中成长的孩子,会如何呢?在每个孩子身体里,都有一半爸爸,一半妈妈。如果妈妈在否定爸爸,那就意味着孩子身体中的一部分否定另外一部分。长期以往,一定会撕裂孩子的安全感,给孩子带去诸多冲突。

( M8 J# S$ \6 c; G. {& v
好在,这个案例中,孩子的妈妈很快发现了问题:一年过年,爸爸回家。在家里待到一个星期的时候,孩子问妈妈:“这个男人为什么还不走啊?”

! v+ E& S( @6 [  z8 ^/ @, u' @
因为孩子听着妈妈的话,就一定会对这些信息加工。他会认为,原来爸爸不是个好人。爸爸跟我们没啥关系。爸爸不着家的局面难改,但妈妈在孩子面前的说话方式好改。如果妈妈继续下意识地抱怨,那么孩子就会和他爸爸完全割裂。在这个家庭中,孩子也不会把他的父亲当做父亲来看待。这对于男孩子,尤其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3 I6 p3 X2 c* z$ l# G) j% `
这位妈妈突然醒过来一样,意识到必须要解决这种分居问题:要幺爸爸回来到家里来;要么妈妈带着孩子跟着爸爸到那个城市去。

5 p/ E1 Y! R5 e
其实对于妈妈来说,当时做这个决定很痛苦。因为她的事业做得很好。但最后,妈妈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毅然决然地带着孩子离开了原来的城市,跟孩子爸爸生活在一起。所以,我一直说,女人在家庭中,其实要付出的真的很多。但是,女人对于这个家庭的意义,同样是爸爸无法替代的。
2 B) W- k3 P8 n: t/ Y
当这位妈妈带着孩子和爸爸生活在一起时,问题持续出现:孩子不会跟爸爸主动求亲近,爸爸也不会主动跟孩子求亲近。于是,妈妈又想了一招——妈妈就跟爸爸说:我得回去办一下我的手续,我来的时候好多工作的手续没办好。

) J+ e- T9 r* `& g- w6 I( }
这一回去就是3个月,让孩子跟他的爸爸单独生活了3个月,当她再回来的时候,她发现爸爸跟孩子的关系很好,比她跟孩子的关系还好。

( D0 F. U2 C- z7 l6 g6 y
实际上,孩子是很容易跟爸爸建立关系,因为男性本身具有的一些特征,比如开放的思维、开朗的性格,都很吸引孩子。反倒是妈妈有的时候要学会放手,可能有的时候你真的看不惯,比如,爸爸给孩子做的事情,毛毛躁躁,很粗糙,但是你就让他去做好了,做两次,就会慢慢的有所改善。

; ?2 F# m3 Z. P- r. a# l6 |1 f- w
所以,如果妈妈可以做到一些放弃和舍弃的话,我真的建议,能不分离就最好不分离。
. y3 S0 T# l+ S! t  ]3 j/ Y
NO.2创造机会,通过电话或**,尽量让爸爸和孩子有联系
' c9 K3 ?* k& N/ U( G4 a; P
妈妈不能过去和爸爸一起生活,怎么办?
0 {! F: K; K7 q+ O. f4 H5 s% N
两种方法,第一,如果爸爸能够经常回来,那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第二,即使他不能经常回来,也最好通过电话跟孩子说话;通过**要让孩子看见爸爸。第三,要让爸爸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在这种**里,跟孩子做一些小游戏,比如手指操、做个鬼脸……
( s" Z& {9 s- K! ]7 K: O" d9 o
尽量要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对他的陪伴和游戏,孩子就会觉得这个人挺好玩的,这个人挺有意思的……首先得让孩子接纳这个总是离开他的人,然后才能再进入父子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

6 L, M* u) A( C5 @9 f
总之,一方面要爸爸通过尽可能的方式多卷入,多打电话,多做一些**的见面等,还有一方面就是,如果在妈妈的身边,有男性的亲戚,比如说舅舅、叔叔,甚至大一点的哥哥,爷爷、姥爷等,这都是挺好的一种男性力量的补充。可以让孩子多跟这些人接触,尤其是小男孩。

9 E2 r7 o# H, E+ V% `. G
NO.3与爸爸沟通,选择好离开的年龄段
# E! D& p: P! A
我建议爸爸在孩子3岁之前,不论如何,请你在家停留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如果你真的要选择出去的话,那么请在3岁以后。
' _: w0 w% V9 C0 {1 P" @( G" s1 V, J
孩子因为有了幼儿园的生活,经常可以跟一些小朋友接触,那就是一个很好的补偿。在孩子3岁以后的同伴游戏过程中,妈妈也要多鼓励他们去挑战一些事情,尤其是男孩子。

/ e/ ?* r4 m, N( W& E8 }  J" c
我的观点是,幼儿园的小男孩打架也好,吵架也好,甚至抓破脸皮也好,这都是挺好的一个竞争,或者说是一个男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经历和过程。因为男孩的生理基础决定了他们需要这种更为独特的运动方式和对抗等,去宣泄他们体内的充足精力,去感受自己的力量。

1 z1 N) k& m& N( _# t) N1 @+ b9 v
稍微回想下,我们现在的爸爸们,小时候就是在打架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很多男孩变得不太男孩,是因为打架打少了。也许大家觉得我的这个观点有点没法理解,但实际上是有这么一个道理。鼓励男孩子去做一些身体上的剧烈的碰撞,正是因为他们身体上的一些运动性的激素,或者冲动性的激素太多,这种身体的碰撞,对男孩子是有帮助的。
0 y4 P" g3 B. X' T' A: `
NO.4爸爸不在家,妈妈当好妈妈自己就行了

! ^7 w3 a+ F+ b0 x
有些家庭中,当爸爸缺席的时候,妈妈会存在主动的“用力过猛”的情况。这在家有男孩的家庭中凸显的尤其明显。
* e) c5 O5 I# `5 N. [
比如妈妈一会儿是特别温柔的母亲,一会儿就能翻了脸,严厉地教训孩子。她们这样考虑:爸爸不经常陪孩子,那我就必须得严厉点儿,这样孩子才不至于长歪了。

* I. \- ^* k1 I4 [' t' j& m, b
这其实是种误区。爸爸不在家,妈妈当好妈妈自己就行了。可以通过我们上面说的一些办法,去寻找“外力”弥补爸爸不在家给孩子带去的损失,但切勿自己学着当“超人”。

4 t% l# G) A0 w* y" Y5 M; ~1 y+ ?5 {9 o
要记住,我们就是妈妈,不是超人。想当超人,就一定会给孩子带去混乱。比如在孩子心目中,妈妈本来就是天然的安全岛,是孩子安全感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但如果妈妈一会温柔一会儿严厉,过于不稳定,就一定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安全感建立的不好,紧接着就会影响到孩子向外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O! o/ X  n: z% S  r$ Y
还有一些妈妈,一直是静观育儿的支持者。她们会告诉我:

+ U: n3 k3 R1 f1 b  P( u
罗老师,你发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会转发给孩子爸。可是他仍然没什么反应。而且后面每次一发这类文章给他,他就会表现的很不耐烦。我都快要放弃了!

6 ~& ^. ?( o* x
这种情况,问题在哪里呢?因为爸爸本来参与育儿的就少,夫妻之间在育儿上本来就有些冲突在,那么妈妈每篇必转的举动,对爸爸而言就是指责,且是一次又一次的指责。
9 y% p) R4 c* B2 o7 J. t+ c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夫妻沟通已经存在问题的话,那么需要先争取坦诚地沟通夫妻关系问题,缓和紧张氛围,然后再谈育儿。如果想让爸爸看到,那么不用每篇都转——尽管从我的角度,我必然是欢迎大家篇篇都跟孩子爸爸好好读读最好,但是,需要在一种更为真诚、客观的情况下进行。不要批评和指责。尤其要适度鼓励孩子爸爸。这在我们之前的文章里也有讨论过。

# i! t6 A( u% Z; k; n$ s
还有一种情况,是单亲家庭。单亲家庭中的妈妈,往往是被动地承担起两个角色,又当爹又当妈。再或者,如人们说的,“假性单亲家庭”——基本上爸爸参与育儿的可能性可以断定为零。很多时候,妈妈就这样跟我说:我现在维持这个婚姻,仅仅是因为我觉得我们俩离婚对孩子不好。
7 a/ {* x6 o4 x( a: p
有研究表明,很糟糕的一段婚姻对孩子的影响会比离婚的影响还大。所以,如果这个婚姻是不能够维持的,你觉得爸爸对孩子完全没有任何积极的作用,反而总是带来一些消极作用的时候,选择离婚可能不见得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 c& B/ ], ?# D% h" W6 N! N
曾经在“爱,从懂孩子开始”巡回讲座上,遇到有一个妈妈跟我说:“我在怀孕八个月的时间,我爱人曾经对我实施过一次家暴,我当时忍着,因为我马上要生产了,我不能因为其他的原因,让我的孩子受到伤害。”

6 ?. v' V# r; _" m1 u# t% w4 S
可是这位妈妈生完孩子后,从孩子出生一直到2岁,奶奶爷爷从来没有来看过孙子。而在孩子出生一岁的时候,爸爸又一次对她实施了家暴。到她来跟我问这件事情的时候,已经是到她忍无可忍的地步了。她说决定去寻找律师,来帮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她觉得不能再跟这样的男人生活下去了,只是同时在纠结:可是没有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 h- t( P' l$ B( K. {
我当时这样告诉她:如果你做好所有的准备,你认为如果这个父亲的存在,会给孩子带来更大威胁的时候,那么你选择离婚,我支持你。因为你现在还很年轻,你还可以再找到一个很好的男性,来陪伴你的孩子成长。

# z7 r! P  `1 c* J" ?* t  T& M
其实,从孩子的奶奶爷爷一直都不卷入到她的生活中,就可以知道,这个爸爸的情感也是比较冷漠的。从此推断出来,以后这个爸爸对孩子的影响,同样也会很糟糕。所以我支持她去离婚。

/ R6 \; s- r. n6 u
在离异的家庭里,妈妈充当好妈妈的角色就够了。没有爸爸的角色,那一方面可以做一些努力,再去重新成立、建构一个家庭,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爱;另一方面,也可以带着孩子,多走入一些孩子们的游戏中,或者给他补充一些成年男性的角色进来,比如我刚才说到的叔叔、舅舅、爷爷、姥爷,都很好。给孩子找一些固定的小伙伴,这也是弥补他男性角色缺失带来损失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 S: W$ ]) v) o% y$ o6 b% Y
当然,同样要记得我们文章头上说的那一点:不要否定孩子的父亲。奥巴马成功,并非他的单亲妈妈一个人特别强大。而是她妈妈一直给奥巴马制造了一个不在场的优秀爸爸。

; m# U+ P3 ]( Z7 ^' E( \
Tips
1.我们建议爸爸在孩子三岁之前,尽量不要离开家庭。
2.如果实在要离开,要增加跟孩子的联系频率,无论是视觉、听觉,还是触觉的。
3.如果一个很糟糕的婚姻,它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所以,如果不能够维持一个很好的婚姻状况,离异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在离异的过程中,要做好对孩子的保护。
/ g2 p0 b. W9 V8 _, S0 O; T
点击:“积木宝贝”进入官网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宝宝生日
2011-04-04 
帖子
11907 
父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若爸爸缺位,妈妈请一定做到这4点(写给单亲及“假性单亲”妈 ...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8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0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